好家伙,一千七百公里,乌克兰这无人机跟装了“筋斗云”似的,一杆子捅到了俄罗斯的“后腰子”。
这消息一出来,不少人估计都觉得,这是要“包抄莫斯科,活捉普大帝”的节奏了。
纪录是刷新了,场面也挺唬人,可你要是凑近了仔细瞅瞅这战果,那感觉就像是你憋了个大招,结果只打掉对方一根头发丝,多少有点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的尴尬。
咱们先别急着喊“乌拉”,把时间轴往回拨一拨。
还记得让俄罗斯空天军到现在脸上还火辣辣的“蛛网”行动不?
那才叫真正的“技术活,当赏”。
十几架“白天鹅”(图-160)和“熊”(图-95)在西伯利亚老巢里睡得正香,直接被一锅端了,变成了几千万美元一堆的废铁。
那是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“潜行刺杀”,是长达数月潜伏、一击致命的狠活儿。
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的“神仙局”,跟中彩票头奖差不多,你不能指望天天有。
所以说,这次的一千七百公里,听着吓人,但跟“蛛网”行动一比,简直就是“弟弟”。
彼尔姆州那个化肥厂,号称年产两百多万吨,既能种地也能炸地,挨了一下,是炸了,可核心生产线屁事没有。
这就好比你对着一个壮汉的胳膊来了一记“小拳拳捶你胸口”,除了能让他觉得你有点“萌”,基本没啥杀伤力。
另一处炼油厂也大同小异,属于是“已阅,损失轻微”。
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“心酸的浪漫”。
在欧美那些“大爷”们迟迟不肯给远程导弹,只给些“精神支持”和“口头鼓励”的情况下,乌克兰只能自己勒紧裤腰带,在自家小作坊里捣鼓这些“千里走单骑”的无人机。
你别说,还真让他们给捣鼓出点名堂了。
想当初,2024年底喀山第一次挨炸,那会儿用的还是苏联时期的老古董安-196,飞起来跟个拖拉机似的,傻大黑粗。
结果呢?
没找着军事目标,一头撞上了一栋居民楼,把自己撞了个稀碎。
那场面,与其说是空袭,不如说是“自杀式碰瓷”。
可就是这么个起点,乌克兰硬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摸爬滚打,愣是把无人机从“铁疙瘩”迭代成了“小飞侠”。
这次被拍到的无人机,身上已经完全没了苏式装备的油腻感,反而透着一股浓浓的“波斯风情”,显然是“借鉴”了伊朗“见证者”系列的精髓。
技术上是进步了,可战争这玩意儿,从来不是光靠一两件“神器”就能翻盘的。
你这边的“小作坊”辛辛苦苦一个月搓出来几架,俄罗斯那边背靠着伊朗、朝鲜的“大仓库”,生产线一开,无人机跟下饺子似的。
更绝的是,俄罗斯人把咱们工地上用的那种防尘网给学了去,在重要的工厂和基地外面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“金钟罩”,专门对付你这种“小摩托”。
你来个三五架,全给你挂网上了,来多了……问题是,你也没那么多啊。
俄罗斯现在就是跟你玩“消耗”,用绝对的数量优势来抵消你的技术突破。
乌克兰总参谋部自己都悲观地预测,到今年底,俄军可能就能实现单次上千架无人机的“蜂群”攻击。
到那时候,整个乌克兰的天空,恐怕就是一场盛大的“无人机烟花秀”,只不过,这烟花的代价,是生命和城市。
所以,这一千七百公里的奔袭,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胜利,不如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“公关活动”。
打给谁看?
打给国内的民众看,告诉他们“我们还能打,还能打到你家后院”;更是打给西方的金主们看,证明自己的钱没白花,还能“整活儿”。
但这种“面子工程”,解决不了“里子”的问题。
乌克兰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。
很多人就在嘀咕,与其耗费宝贵的资源去俄罗斯腹地“听个响”,为什么不集中火力去搞克里米亚呢?
那地方近,战略价值又高,打下来或者瘫痪掉,对战局的影响可比炸个化肥厂大多了。
你看英国前国防大臣华莱士都急了,公开喊话让乌克兰“不择手段”地去破坏克里米亚的民生。
这话虽然糙,但理不糙。
说到底,这场刷新纪录的空袭,就像一个落魄的贵族,虽然口袋里没几个子儿了,但出门前还是要把祖传的怀表擦得锃亮,走出个六亲不认的步伐。
这是一种姿态,一种不服输的倔强。
但光有姿态,是赢不了战争的。
在钢铁与血肉的碰撞中,偶尔的灵光一闪固然可贵,但真正能压垮骆驼的,永远是最后那一根,看似不起眼的稻草。
最新配资平台导航,十大股票软件,10倍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