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赓把战壕挖到2米深,刘伯承怒斥他不懂战术,陈赓:这就是战术
有时候真怀疑,历史书上那些“神来之笔”,是不是都得加个弹幕功能。比如说吧,这事儿搁谁身上能忍住不吐槽?毛主席一向主意大如天,但偏偏碰见陈赓——这哥们还真敢杠。
那年蒋介石带着25万大军杀过来,气势汹汹。按理说这种场面,大部分人都是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。但陈赓直接在延安会议桌上怼伟人,说自己被安排去黄河两岸当机动部队,是“大材小用”。换个人早就吓得腿软了,他倒好,还自告奋勇要南渡黄河,“直插敌心脏”。结果呢?毛主席竟然同意了!后面的剧情也很离谱:南下豫西,一路开挂模式,打哪赢哪。这胆子和执行力,也没谁了。
但最让人想发个“牛”字弹幕的,还不是这些硬桥硬马的大仗,而是他那些操作骚到飞起的小细节。抗日的时候,有一次挖防御工事,本来一米多深大家觉得差不多了,人能看见外头还能射击,多完美啊。他却死活不同意,让大家继续往下刨,要挖到两米。“再挖就啥都看不到啦!”士兵们内心os估计已经刷屏。但将军命令不能违抗,只能干呗。
果然,很快师部电话打来了,对面刘伯承火力全开:“你是不是不会打仗?两米深怎么作战?”原来有人偷偷告状去了……这一段简直像极了办公室里背地里举报领导的戏码。结果陈赓淡定回一句:“这就是我的战术。”听起来跟“我自有妙计”一个味道,但后续展开才叫绝:
因为八路军装备比不过日寇嘛,那只能靠脑筋取胜。他让每个士兵配块小板凳,需要时站板凳眼睛刚好露出来,该射击射击;等鬼子冲近,就带着板凳撤出,两米高的壕沟对方连爬都爬不上——日本兵普遍又矮,这画面想想都有点黑色幽默感。不仅安全系数拉满,还顺便把敌人玩成老鳖进井。这种操作,现在应该叫反套路吧?
而且,这不是偶尔灵光乍现,是常态输出级别的骚气。在神头岭伏击那次也是,全团伙计研究半天地图,说山沟设伏合适,可实地一看发现根本没法藏身,都泄底在明处。一帮指导员建议换地方,他却悄悄支使小兵溜达几圈,然后拍板还是选这里——理由是国民党以前留下来的旧战壕藏得太隐蔽,他自己走过去几趟都没发现里面有人,所以判断敌人也不会察觉。这逻辑线清奇但超有效,而且还特嘚瑟地补一句:“连我们的人都觉得不好埋伏,那鬼子更不会想到。”
细节控到了什么程度?布置防御工事的时候要求新土一定要盖上一层旧土,被踩歪的小草必须扶正,一根杂草也不能乱动……强迫症患者表示认同+1。有时候觉得这种极致追求,其实挺像现在玩吃鸡游戏蹲草丛、伪装成箱子的玩家精髓。
后来果然埋伏成功,一波手榴弹雨送给日寇惊喜套餐,又肉搏又爆破,从早上8点干到下午4点,把对方锤蒙圈。据说最后只跑出去百十号散兵,其余全灭。我只想问一句,当时有没有统计一下被卡在壕沟里的鬼子数量?
讲真,不只是技术流,更是亲历派。他当386旅旅长那会儿,经常前线亲自勘查地形,有伤病也是躺担架指挥。有一年据说中毒昏迷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问阵地情况,这是铁血柔情双buff叠满啊!
解放战争时期遇见老同学黄维(对,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狂魔),主动请缨挑战熟脸。先摆出背水一战姿态,引诱对方趟河,再围困双堆集。我军边攻边修工事、夜晚推进几十米,每拿下一村就清掉一个据点。一轮猛攻下来,一个月搞定十二万精锐部队。据传黄维集团最后连饭盒和枪械都是我军收拾走的,这种碾压式结局,不服不行。
还有越南援助那茬,也是经典教科书案例。当时越共武元甲他们总想着抢城市占大块蛋糕,不听劝非要往市区冲,被法军飞机轰得四散奔逃损失惨重。会上陈赓憋着火慢条斯理分析利弊,用解放战争经验一点点磨嘴皮子,总算把策略灌进去了。一通操作之后边界大战歼敌8000+,场面直接逆转。不服气归不服气,人家确实懂门道啊!
朝鲜战争期间,上甘岭坑道打法其实也是他的创意之一。当年看到某连队搞U型通道,为躲炮火效果显著,就马上推广改良,让第三兵团12军试用,再推向全线。不光能避炮火还能囤物资、建厕所,实现吃喝拉撒睡全覆盖地下化,美帝炸一天顶多扬灰尘,美其名曰“中国地下长城”。
这些年他一直琢磨总结经验写书,可惜身体不给力,只写完序言就离世了。据说消息公布当天毛主席和周总理特别难受,而刘伯承元帅站遗体前久久未语……有些人的故事,就是这样戛然而止,却留下一堆谜一样的小技巧、小梗、小彩蛋,在历史角落闪烁冷幽默。
顺便提句题外话:你小时候有没有被老师批评“不按套路做题”?看看老革命家的“反套路”,忽然觉得,好像世界真的需要一些“不懂规矩”的家伙撑场子。如果你穿越回去,会愿意跟着这样的将领一起挖2米深的大坑吗?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#高考人生始发站#
最新配资平台导航,十大股票软件,10倍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